(王昆)
一
雙溝是酒鎮,也是一個水鎮,是一個被水環抱的秀麗古鎮。鎮區的南面是一條默默流淌的淮河。鎮的東面是則是我國第五大淡水湖——洪澤湖,河湖交匯,環抱著雙溝這個千年古鎮。
水是生命之源,流淌在身邊的淮河更是雙溝的生命之本,猶如天然的乳汁哺育著雙溝這個從歷史走來的寵兒。
我是喝著淮河水長大的。在那個沒有自來水的年代里,河水便是我們生活在淮河岸邊人的唯一選擇,河水清澈透明,沒有污染,嫩綠的水草在水底隨波搖擺,魚兒在水草間游動,清晰可見,偶爾躍出水面逗你。農忙之余,莊稼人會下河捕魚改善一下生活。我時常跟著舅舅下河撒魚,只見舅舅左手提起網綱,右手操著網襟,使出渾身力氣,網便在空中劃著弧線,形成一個圓沉入水底,受到驚嚇的魚兒便會胡亂地鉆到網里,拉網是個充滿期待和懸念的過程,每當這時,我就會屏住呼吸,全神貫注地注視著網里的一舉一動,期待總是大于懸念,每次都會滿載而歸,那喜悅之情溢于言表,這也成了我童年最大的樂趣和美好的回憶。
站在家鄉的壩堤上,呼吸著清新的空氣,濃濃的酒香會迎面撲來,遠遠望去炊煙裊裊,那矗立在岸邊被綠色環抱的雙溝酒廠就像浮在水上的一個城堡,充滿神秘。那河岸的金柳倒影在水中,蕩成長長的秀發,歡快的水鳥在空中盤旋,與藍天、白云、綠色組成一幅自然天成的畫卷。宋代詩人秦觀的詩句“林梢一抹青如畫,應是淮流轉處山”就是對一帶景色的自然描繪。泊在岸邊的船只來來往往,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,每當河面上有船隊經過,我都會想象著,他們從哪里來,又要到哪里去。來往的船只,只要經過雙溝,都會停船作短暫的小憩,捎上幾瓶雙溝酒品嘗,或自飲,或對飲,或合家共飲,其樂融融。“知味息船,聞香下馬”這可能就是雙溝酒的魅力所在吧。
早在秦漢時期,在淮河下游設置臨淮郡,臨淮郡在雙溝地區設淮平縣,鎮區商賈云集,游人往來頻繁,文人墨客匯聚,雙溝成為淮河下游一個重要的內河通商口岸和貿易中心。
二
如果說淮河是壯觀的。那么,洪澤湖就是秀美的。天然湖岸幽長而又彎曲,洪澤湖就像一個展翅飛翔的天鵝落在酒鄉。
漫步在洪澤湖的大堤上,翠柳隨堤蜿蜒成綠色長廊,那茂密的林蔭如一個天然氧吧,呼吸著清新空氣,讓你的五臟六腑格外地舒暢,和煦的湖風拂在臉上輕輕的,暖暖的,柔柔的,吹開你的笑靨,撥動著你的心弦。行進在綠色長廊中,靜聽那湖風的協奏,讓你心曠神怡,流連忘返。
黎明之際,站在大堤上,晨曦初啟,霧氣彌漫,樹影湖光,依稀可見,萬籟俱靜,唯有鳥語。水天相接處泛著緋紅的霞光,一輪紅日便從霞光里冉冉升起,跳到湖面上,染紅了一湖春水。
閑暇之余,乘一葉扁舟于湖上,你便融入大湖的懷抱,一望無際的湖面在微風中陽光下,碧波蕩漾,波光粼粼,湖的氣度與美麗頓時讓你感到“浪花飛雪騰湖面”的美妙。
置身于湖中,如進入一個靜謐的世界,湖水清澈的如少女的眸子晶瑩剔透,無風的湖面更顯得安詳而又寧靜。漂浮在湖中的蘆葦蕩,遠遠望去就像鑲嵌在湖中的一塊碧玉,比梅雨潭的綠更濃更艷,嬌之欲滴。近看蘆葦蕩,一根根掛綠的蘆葦立在水中,相互依偎,手牽手,肩并肩,隨風擺蕩,蕩成綠色的波濤。
除了美麗的景色,讓你回味悠長的還有洪澤湖的銀魚蛋湯和那鮮美肥嫩的大閘蟹。
三
雙溝美美在雙溝酒,雙溝的酒美緣于雙溝的水。水這個萬物之源也是酒的血液。雙溝地區已有近千年的釀酒歷史,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,那時的釀酒技藝就已經成熟,唐宋年間,雙溝釀酒業得到更大的發展,“看景看揚州,喝酒喝雙溝”成為當時的消費時尚,許多文人墨客經過雙溝無不發出“淮上行船望雙溪(雙溝),但聞酒香十里堤”的贊嘆。
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,命皇太子率文武群臣諸色人馬在距雙溝鎮約20公里處(距古泗洲城約6.5公里處)的楊家墩建造祖陵,在祖陵附近找生產名酒古鎮。雙溝自古名揚四海,是泗州北面門戶,水陸交通要塞,唐宋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朽詩篇,據《帝鄉紀略》記載,宋時泗州雙溝酒課稅占當地財政收入十分之六。雙溝鎮上有“朱馬趙”三大姓,其中朱姓為朱元璋同宗朱熹后裔,且朱家槽坊所產酒水為當地人交口稱贊,素有“名馳冀北三千里,味占江南第一家”的稱號,故選用朱家槽坊所產的雙溝大曲為明祖陵祭祀用酒、明皇室貢酒。由于工程浩大,工期漫長,至永樂十一年耗時28年始建成。
皇太子朱標、誠意伯劉伯溫監造祖陵,到朱家槽坊實地考察,皇太子朱標為朱家槽坊題名“全德槽坊”,并賜對聯“全是仁風通四海,德成景慧炳千秋。橫批:壺中日月”一幅。自此朱家槽坊更名為“全德槽坊”并流傳千古。
清朝康熙58年(1719年),全德槽坊傳到了賀家,賀家來自山西太谷縣孟高村,祖輩釀酒,將山西的釀酒技術與泗州雙溝當地的祖傳釀酒技術相結合,釀制的雙溝大曲濃香獨特,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。到同治光緒年間,雙溝鎮的大曲槽坊發展達到了一定的規模。到清末宣統二年(1910年),雙溝鎮大曲槽坊達24家,較為著名的有廣盛、上涌源、下涌源、泰來、潼河等大曲槽坊。到了民國23—24年(1934—1935年)的《泗縣志略》記載:“酒業,城鄉有大曲槽坊十二家,小酒坊七十余家”。又稱:“雙溝大曲,據善飲者言,應推為全國之冠”。到了20世紀40年代,雙溝鎮有大小酒坊48家。
明清年間,傳說雙溝鎮上有一何記酒坊,取東溝泉水造酒,取名東溝大曲,經營的也很好。在何記酒坊學藝的曲哥經人指點,在雙溝鎮的西側發現了西溝泉,泉水清澈甜潤,在西溝泉辦起了西溝酒坊,取名西溝大曲,曲哥也成了西溝酒坊的掌柜。后經協商,兩個酒坊合并,取名雙溝大曲。雖是傳說,卻也說明雙溝的水是美的,是甜的,是醇的。至今,還有一泉位于雙溝酒業廠區內,成為雙溝酒業的一個旅游景點。
水滋潤著雙溝,也賦予了酒的美譽。清朝康熙年間,雙溝大曲就成為朝廷貢酒,1910年,在清政府舉行的南洋勸業會上被評為甲等佳酒第一名,在1955年新中國第一屆全國釀酒會議上,雙溝大曲冠壓群芳,繼續保持第一的美譽。從1963年起,在全國僅有的五屆評酒會上,雙溝大曲屆屆榜上有名,品味著這些從歷史飄來的濃濃醇香,不禁讓我想起陳昊蘇考察雙溝酒業時寫下的詩句:“古泗州,醉猿洲,特液釀成淮水頭,濃香品質優。爭上游,再上游,不愧中華第一流,舉世贊雙溝。”
近年來,當地政府大打水文章牌,提出了走水路奔小康的發展思路,圍繞洪澤湖濕地,加強旅游業的建設,同時,加強了地方特色產業釀酒業的發展,提出了以酒帶鎮的發展戰略。如今,游濕地,嘗湖鮮,品美酒已成為當地的旅游時尚。
雙溝是一片神奇的土地,環水而居的“雙溝醉猿”在這里演繹著“猿猴造酒”的神話;雙溝是一壇醇香的美酒,古老的釀酒技藝在水鄉得到傳承。走進雙溝,如走進一個水的世界,這里無不蕩漾著水韻情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