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徐桂生)
此酒完全因產地而得名。
雙溝大曲產于泗洪縣雙溝鎮。雙溝鎮有兩處:一處在洪澤湖西,溧河、漴潼河、淮河附近;另一個在湖東洪澤縣南五里處。這里指的是湖西泗洪縣的雙溝鎮。
三百多年前,湖西釀造中心在泗州,后來因為泗州城被水埋沒于洪澤湖底,較西的雙溝鎮屬泗洪縣轄治后,才慢慢的成為新的酒鄉。
三百年來,泗洪縣的釀造重點還是在湖西的雙溝鎮,這是因為洪澤湖以西的水產較多。這里也一直是佳釀的產地,技術水準很高,高粱等農作與水質均好,酒之產銷也十分便捷。
雙溝鎮在淮河入洪澤湖北支東部,所產大曲是濃香型白酒,以酒香濃郁、芳香撲鼻、風味醇正、入口醇厚甜美、回香悠久而著名,酒質六十五度,但醇和而不暴烈。
雙溝鎮產酒早已聞名,于宋仁宗時,御史唐介被貶路經泗州,在雙溝渡淮河時,寫了一首《渡淮》,詩中說:“圣宋非狂楚,清淮異汩羅……斜陽幸無事,沽酒聽漁歌。”
這詩說明當時雙溝已產酒。而且以一種甘美甜蜜的“酥酒”聞名遐邇的。光緒十四年安徽《泗虹合志》記載蘇東坡游泗州(時泗州已沉于洪澤湖底)時,章使君送以酥酒。蘇東坡在詩中說:“使君半夜分酥酒,驚起妻孥一笑嘩。”
唐介與東坡寫詩時距今已八百多年,這些可證明雙溝鎮是個產酒的古城,雙溝大曲也是在這些老槽坊中,經過歲月與技術的冶煉而成的。
現今的雙溝大曲,有據可查的是源起于清雍正至乾隆初年,有山西太谷縣孟高村人賀氏,路過雙溝,發現這一帶盛產高粱,既有清醇甘美的水源,又有釀造精湛的技藝,于是在雙溝鎮創辦了“全德”槽坊。
“全德”并不是雙溝鎮最古老的槽坊,因為當時雙溝鎮已有了廣盛、涌源兩家槽坊。但是由于賀氏將山西釀造方法傳入,與當地原有技術結合,釀出“香濃味美”遠超過本地酒的雙溝大曲,也贏得了“香飄十里,知味息船”的贊譽。
雙溝大曲在十九世紀末,曾參加南洋勸業會比賽,被評選為第一名酒。之后也參加過幾次競賽,都是獲得第一。
數十年前雙溝大曲仍然是酒質高過六十五度的烈酒,后應市場上的需要而釀制成含酒精度較低的雙溝低度大曲酒,也就是雙溝特曲,市場反應各有不同。
原載于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二月十一日(公元1987年)《臺灣聯合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