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鎮鉤沉系列之二
東義泉水濟燕王
朱澤孝
雙溝古鎮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千年,她背依崗巒,面臨淮水,東西有兩座山頭拱衛,可謂是山青水秀,泉香而酒洌。據史書記載:“古代淮水碧波澄凈,兩岸風光佳絕”,民謠說:“長淮之水青如苔,行人但覺心眼開。”宋代著名詩人戴石屏亦有《頻酌淮河水》的詩:“有客游濠梁,頻酌淮河水,東南水多咸,不如此水美。”有山有水的地方豈能無泉?雙溝鎮古代先民取泉水釀酒,除民間傳說的東溝泉、西溝泉以外,明代萬歷年間編撰的《泗州志輿地志》還記載雙溝鎮有一處名泉,叫東義泉。據鎮上老人回憶,建國前夕,賀全德槽坊時期,釀酒人仍汲取泉水使用,其中有一眼清泉就座落在如今的老廠區包裝一車間的地下。雙溝酒廠建廠初期還在使用著。
東義泉座落在鎮東的小山坡下,有泉眼三處,涓涓長流,春夏秋冬四季不歇,泉水注入潭池,泉水清洌甘甜,飲之沁人心脾。夏日更是爽口怡人。古鎮先民取之煮茶做飯熬湯,亦取來釀制高粱美酒,雙溝大曲之美名能在淮河上下、大江南北延續千年而不衰,這與當地的優質水源不無關系。
明史記載: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,各王擁有護衛甲士三千至一萬九千人不等。北方各王握有兵權、勢力更大。惠帝(朱元璋孫朱允炆)即位,稱建文帝,因尾大不掉,聽信齊泰、黃子澄的計策,先后廢削周、齊、湘、代、岷五王的勢力。建文元年(公元1399年)駐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擔心有朝一日,這位侄兒皇帝會削到自己的頭上,失去自己在北平苦心經營的既得利益,公然起兵,以討齊、黃為名攻打都城南京,號稱“靖難”。是年夏五月,燕王所率軍隊從靈璧打到泗州境內(如今江蘇泗洪一帶)因天氣酷熱難當,士兵疲于奔命,人人唇干舌燥、喉嚨冒火,無力作戰,途經淮河北岸的雙溝鎮東山頭樹蔭下歇涼時,發現有一眼清亮的泉水,將士們突然間眼前一亮,個個欣喜若狂,誰也顧不得體面,一個個俯下身去,引頸泉水、牛飲猛喝。有了甘泉解渴,將士們恢復體力,陡漲精神。由于燕軍來勢洶猛,建文帝駐淮北一帶的南軍迅速瓦解,朱棣得以直逼泗州,建文四年(1402年),泗州守將周景初舉城向燕王投降。泗州告破。接著燕王又差遣朱能、邱福率軍數百潛渡淮河,于五月九日攻下盱眙,不久打到南京,推翻了他的侄兒建文帝,取而代之,于1403年做了大明朝第三個皇帝,是為成祖并改元永樂。朱棣做了永樂皇帝后,想到“靖難”途中經泗州雙溝鎮引泉水濟士兵之渴的事,便開了金口玉言將雙溝鎮東山頭下的那眼甘泉封做“東義泉”。時過六百余年,滄海桑田,雙溝鎮地形幾經變遷,東義泉現已為雙溝酒業新廠區內重要景點,但它的名子記載在《泗州志》中。